精神病院挤满了10来岁的孩子:有些话,烂在肚子里,也别对孩子说
姐妹们,你们有没有感觉,现在的孩子没有以前活泼开朗了,很多都是聚在一起不玩不闹,甚至有些小小年纪就呆呆的,很闷。
去年还有个很火的采访提到:精神病院里50%是10来岁的孩子。几乎每个中小学家长,都或多或少听过身边孩子抑郁、焦虑之类的事儿。
就算孩子没到那么严重,不少人对生活的态度也是早早看淡,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不期待什么美好的生活。
比如前两天,我刷到一个视频,里面的一个叫优优的小姑娘说:“每次努力都失败,还不如不努力好一点。”
大人跟她说:成功是很多很多次失败叠加出来的。
她回答说:失败叠加在一起,就是(失败)越来越大。
这娃的思路和逻辑,被很多网友说是“人间清醒”。
但我看了综艺以后,感觉这孩子不是通透,也不是佛系,而是能量耗尽了。
就拿她上面说的这几句来说,背景是节目组把孩子们分成两人一组,先写完的小组有奖励。
别的小孩都兴冲冲的,抓紧时间干饭,给自己争取时间写作业去了,只有优优一个人不紧不慢的吃饭。
带教老师鼓励她,她却说:
“老天规定不可以(不努力)吗?如果不能,我干脆还在妈妈肚子里(好了)。”
老师又劝她:“妈妈如果不努力,会把你生出来,看到这么漂亮的世界吗?”
而这个8岁小女孩的回答是:“这个世界一点也不漂亮。”
其实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孩子像优优这样,年纪轻轻却失去了朝气,经常性的情绪低落,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
到底是哪里出错,导致他们越来越“丧”呢?
从优优身上,我们或许能找到一些共性的答案。
当孩子反过来 成了父母的情绪容器
我一直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带能量的。
尤其是孩子,他们天生好奇,对世界充满了探索欲。
如果一个孩子人生还没正式开始,就想着“躺平”,那很可能是她的能量没有得到补充,反而持续性的向外流失。
而最容易“吸食”这些能量的,就是和孩子最亲近的父母。
优优一家,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和老师聊“要不要努力”这个话题时,优优就曾说过:“我妈小时候比我要痛苦多了。”
然后说起妈妈小时候,家里只剩一块蛋糕,姐弟俩都想吃,舅舅哭了以后,外公不问原因就来打妈妈。
优优的结论是:(现在)爷爷每次骂我,我都不哭,只能努力,无奈的努力。
这么无奈的话,从一个8岁的小女孩嘴里说出来,多少有点扎心。
很多网友评论说:孩子能讲得这么清楚,平时妈妈没少说。
我能理解,优优妈妈说这些,不是想和孩子索取情绪价值。
更可能的情况是,她想用自己的经历来告诉孩子:
“你看,这么苦妈妈都过来了,这点困难算啥,你要知足,要坚强。”
但这种近乎“诉苦”,甚至比惨的表达方式下,孩子感受到的完全是另一种意思:
“你的痛苦不算什么”——毕竟妈妈经历过更糟的;
“你的情绪不应该被表达”——因为大人才是更苦的那个
“你只能被动承受”,就像当初妈妈一样。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情绪容器,意思是孩子产生焦虑、恐惧、愤怒等负面感受时,父母能接住,将之转化为正能量。
一旦角色错位,孩子的能量被过早透支掉,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因为大人都没法消化的情绪,心智不成熟的孩子更承受不了。
就像优优,她和年龄不符的成熟,她的悲观、消极和自卑……都是这种亲子关系错位的结果。
被父母吸食的孩子
更容易变成讨好型人格
其实,当孩子反过来成为父母的情绪容器,危害远不止“能量低”这一点。
拿优优来说,虽然她说话像个小大人一样,但相处起来你会发现:她的情绪特别脆弱,比别的孩子更需要关注。
节目里有个场景我印象特别深,孩子们分成男女两队比赛,女孩队输了,另一个小女孩委屈得大哭。
本来优优没有很难过,看到大家都去安慰那个女孩后,也跟着哭,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节目里的专家分析说:
“这和优优的成长环境有关,她缺乏安全感,所以用很多方法来引发别人的关注,比如黏人,比如哭。”
是的,因为父母工作忙,优优平常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只能在周末见父母。
有限的相处时光,让她从父母那里无法得到足够的情感支持。相反,她还可能反过来替父母提供情绪价值。
所以比起别的小朋友,她更渴望被看到,被关注。
就像傅首尔说的,别的小朋友是因为“输了”哭,但优优是为了“被大家看到”哭。
因为内心能量不足,无法坦然的“做自己”,他们会比别的孩子更渴求他人的关注,来确认自己的存在。
这其实就是另一种变相的“讨好型人格”。
但我们都知道:
真正的亲密关系,从来不需要谁去讨好谁,而是彼此都能安心做自己。
如果孩子习惯了这种相处模式,他们就会陷入持续性的内耗中:
既不敢做自己,习惯性的察言观色,过度付出,被别人的情绪裹挟;
又觉得真实的自己不被理解,即使有很多人陪着,也依然感觉孤独。
不吸食孩子的能量 不是永远情绪稳定
看到这儿,可能很多姐妹会说:这不还是“要求父母情绪稳定”那一套,我们也不是圣人啊?
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就像节目里的教育专家说的:
“我们要避免两个极端,既不能把世界描述得一无是处,没完没了地倒苦水,不然孩子当然会悲观;
也不能过度保护,假装生活没有烦恼,这样孩子的心理免疫力会特别低,无法适应真实的环境。”
重点不在于说不说,而在于怎么说,有没有把情绪的包袱甩给孩子。
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自己工作不顺,心里不高兴。
消耗孩子能量的说法是:"我天天上班这么累,回来还要管你,你能不能懂点事?"
这样很容易让孩子误解成:父母的不开心都是自己造成的。
而分享和共情是:“妈妈今天工作不太顺,心情不好,想自己待一会儿。”
再比如聊孩子遇到的困难,这种差别也很明显:
消耗孩子能量的说法是:"我小时候比你苦多了。"
潜台词就是,你不应该抱怨,默默承受吧。
但是能给孩子提供情绪支持的父母会说:“类似的事儿我也遇到过,确实不好受,后来我是怎么解决的。”
换句话说,即便是消极的事,我们能用客观的、积极的语言表达,做到边界清晰,就不算“吸食孩子的能量”。
甚至孩子还能从你身上,学会如何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
另外还有一点特别关键,就是我们平时和孩子的情感联结够不够强。
如果平时陪伴质量高,投入比消耗多,能够保持动态平衡,偶尔吐槽、抱怨一下,孩子也能理解、体谅你,不会受多大影响,
但如果平时陪伴就少,一见面讲累、讲苦、讲自己多不容易,孩子当然会压力很大。
就像爱达荷大学 J. 教授说的:
“在一个家中,是否拥有正向情绪价值,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个家庭的未来。 ”
好的亲子关系,不是没有负面情绪,而是尽可能的给孩子提供温暖正向的家庭氛围,同时也允许自己偶尔犯错。
做到这些,就足以滋养孩子,让TA内心丰盈,有足够的能量和底气面对生活的风雨。
-每日教育新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