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林 苏州大学 陈锡林 苏州大学 时代的要求——科学的家庭教育发展观 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教育家哈巴特说:“一个父母胜过一百个校长。” 教育家福禄贝尔说:“国家的命运操纵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掌握在母亲的心中,因此我们还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对人才的培养教育,首先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同时家庭教育也必然是人生最漫长的教育。 家庭教育由于其具有自然的早期性、父母的权威性、巨大的感染性、强烈的针对性、影响的随时性、要求的连续性、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方式的灵活性等有利条件和特有优势,因而是其他任何教育都难以完全替代的。 科学的家庭教育发展观是时代进步的要求 家庭教育的理念与教育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播知识,而是培养人的健全人格。 以孩子为本,尊重其人格。 了解孩子的人格吗? 尊重孩子的权利吗? 了解孩子的人格,培育孩子健康的心理,引导其发展; 尊重孩子的权利,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引导其发展; 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态度与孩子的性格(见图解) 离异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家庭影响因素?日后教育对策? 当前,随着我国离婚率急剧上升,离异家庭子女日益增多,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离异家庭子女在父母离婚后会表现出一系列心理问题,如情绪情感障碍、适应性差、性格缺陷、学习困难、社会性发展不良等。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其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家庭影响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使离异家庭子女同完整家庭子女一样健康成长,关键还在于弥补业已缺损的家庭教育。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1) (一)情绪情感障碍 由于离异家庭子女对父母离婚的不理解和长期郁结在内心的对一方父母的怨恨,使他们的情绪很不稳定,往往一触即发,主要表现为发脾气、摔玩具、不愿意与人交往、睡眠也不安稳,亲子之间冲突加剧等。而出现情绪问题的诱因也往往只是一些生活琐事。 (二)适应性差 父母离异后,儿童随父亲或母亲过着单亲生活,他们很难适应家庭的这种突变,心理会处在一种严重的失衡状态,表现出极度的愤恨和绝望。有研究表明,家庭解体后,儿童都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心理适应期,一般要经过2~3年或3~5年的时间。这一心理适应期大体可以分为六个阶段:愤怒、痛苦阶段;盲目乐观阶段;流动、出走阶段;终日忙碌、闭门不出阶段;渴望、思索阶段;获得新生阶段。如果承担抚养子女的一方父/母,离异后能够及时调整自己,尽快给孩子创设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孩子的适应期可以缩短。

而如果承担抚养子女的一方父/母,离异后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经常表现出对离异对方的忌恨、诅咒,情绪消沉、喜怒无常或借酒消愁等,那么他们的子女所遭受的心理折磨比夫妻当事人还要严重几倍。比如,有的孩子索性离家出走,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一般来说,夫妻离异后,失去父爱的男孩比女孩的心理创伤严重。他们失去了男性特有的教育影响,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甚至会延缓性别社会化的进程。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2) (三)性格缺陷 1自卑。因父母离异而产生自卑感的孩子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处处不如他人,容易导致自卑情结,进而在自我评价中经常伴随着消极的情绪体验,如不安、内疚、胆怯、害羞、忧伤、失望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生活道路上再次经历挫折(如学习成绩差,升学无望,家庭关系剧变等)时,则自卑情结很容易被重新唤起。若经常沉浸在这种自卑情结的痛苦之中,就会形成自卑性格。 2孤僻。强烈的自卑感使离异家庭子女不能自如地与他人交往,唯恐被他人轻视和排斥。当恐惧感超过亲近他人的欲望时,就会压抑自己的欲望,对他人采取冷漠的态度。为了避免孤独,他们往往在想像的世界中创造出一个“朋友”来,并把“他(或她)”当成真实的朋友去对待。

被孤独的阴影笼罩着的儿童,心中充满孤寂、愁苦与被遗弃的感觉,与外界环境就会越来越疏远。如果父母整天陷于“内战”,心绪烦乱,教育方式不当,或已重建家庭而放弃教育责任,对孩子放任自流,不管不顾,任其发展下去,孩子将会形成不合群、独来独往的孤僻性格。 3怯懦。意志薄弱的离异家庭子女易形成怯懦性格。他们胆小怕事,容易屈从他人,无反抗精神,在困难面前惊惶失措,感情脆弱,经不住挫折和打击等。夫妻离异后,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对孩子管教严格,使孩子望而生畏,总是担心自己使父亲或母亲失望,时时体验着恐惧的情绪。此外,同伴的讥笑和轻视,也会使离异家庭子女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表现出抑郁和退缩。 4粗暴。在不和睦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经常争吵、打闹,极易使子女产生冷酷、悲戚的心情,并由此导致惊慌、恐惧、心绪不定,长此下去,就会形成粗暴的性格。父母对孩子的体罚及攻击行为,易引起孩子对父母及社会的攻击和破坏,特别是那些父母另有新欢后被虐待、遗弃的子女更是如此,即所谓“暴力的结果必然产生暴力”。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3) (四)学习困难 离异家庭子女情绪的变化,必然会给学习带来困难。这是学习困难产生的内在因素。

对儿童来说,他们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督促和帮助,自觉性较差,而父母离异后,儿童多半无人管教,这是造成学习困难的外在因素。因此,大部分离异家庭子女在学习成绩上明显不如完整家庭的子女。已有的调查表明,许多离异家庭子女经常无故旷课、扰乱课堂秩序,作业马马虎虎,抄袭别人,甚至不完成作业,所以,他们中的不少人逐渐成为班级里的差生。 (五)社会性发展不良 离异家庭子女社会性发展不良,突出表现在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等人际关系上。他们行为表现的反应较为被动,包容需求比较倾向于期待他人接近自己,支配需求比较倾向于期待他人引导自己,感情需求比较倾向于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密,特别是当他们产生自卑、孤独、压抑等消除情绪时,这种倾向就会表现得更为强烈。当然,当这种被动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的人际关系需求也会向主动方向转化,但这种转化更多的只是局限在意向上,而不是那么强烈地表现在行动上。 家庭解体、家庭缺损,带来家庭教育的缺损 (一)离异父母情感教育的缺失 有些离异的父亲或者母亲虽然在离婚时力争对子女的抚养权,但却往往是为了不让对方得逞,或将孩子视为“人质”,通过控制孩子来报复对方。在这样的家庭中,父亲或母亲常常对孩子过于严厉,百般挑剔,动辄指责孩子的某个缺点,很少对孩子的痛苦和孤独加以慰藉,甚至将自己生活的不顺都归罪于对方和孩子。

儿童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可能获得积极的成长动力,也不可能正确地看待和应对自己的处境,思想感情和道德认知会产生严重缺陷。 (二)离异父母教育方式的极端化 1过分溺爱。父母在离异后,觉得有愧于子女,在教育上放松了要求,在行为上过分溺爱,对孩子的事包办代替,生活上有求必应;犯错误时舍不得批评,孩子不肯上进时总有借口,但是由于过分的溺爱,儿童常常是在不知道错还是对的心理状态下干自己想干的一切,无法成为明辨是非、有责任感的人。 2放任自流。这一类父母大多对孩子缺乏责任感,漠不关心。虽然他们也声称自己爱孩子,然而事实上缺乏真正的爱。他们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认为孩子的成长是他自己的事,孩子会自己克服困难。这类家长与溺爱孩子的家长一样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三)离异父母不正确的教育心理 有些父母在离异前就缺乏独立精神和职业目标,离异后,又失去了对对方的依赖,所以,他们就会把孩子变成自己生活的唯一目标,而这样会使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压力过大,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渴望子女成才的急切心态,往往会导致态度简单、粗暴和生硬。态度生硬,批评过多,会导致孩子出现情感障碍及逆反心理、恐惧心理,甚至拒绝父母任何合理的要求。

而这些心理问题往往又会恶性循环,影响孩子正常的成长。 家庭解体、家庭缺损,带来家庭教育的缺损 (四)离异父母性别角色社会化的残缺 父母双方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功能是不可相互替代的。特别是在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中,儿童是通过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一方父/母的认同来完成的。很多夫妻离异后,承担抚养子女的一方往往都千方百计阻止对方与孩子往来。一方父/母角色的长期缺失,可能会对孩子的双性化人格的平衡,各种不同兴趣、能力与思维方式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五)离异父母彼此之间的仇恨、诋毁 现在的很多离婚案,都是以夫妻一方伤害了另一方的感情居多,被伤害的一方难免会鄙视、憎恨对方。父母之间往往会相互攻击,丑化对方,美化自己,力图争取子女在情感上对自己的支持,他们会把这种仇恨带给子女。从小就受这种仇恨情绪影响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变得自暴自弃,充满仇恨情绪,自私和不信任他人。儿童看到父母的勾心斗角和精于算计,也会对人际关系的友爱产生动摇和怀疑,使他们“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猜测他人。 如何弥补业已缺损的家庭教育 (一)注意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家庭的教育质量 离异父母不仅要重视家庭文化环境的建设,更要重视家庭人际心理环境的改善。

关键是提高离异父母的素质。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孩子感受到父母还是爱自己的,从而使孩子能以正常的心态健康地成长。 (二)重视子女交往能力的培养离异家庭孩子心理缺陷,促进其社会化进程 父母要注意多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重视孩子情感方面的需要,多给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自励。父母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尽可能多地参与社会活动,主动与他人交往,培养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 (三)尊重子女的感情,注重同子女的情感交流 明智的离异父母在对子女抚养和教育问题上仍然保持着较密切的合作,使子女自由地与父母见面、沟通,营造比较浓厚的家庭和亲情氛围。采取培养子女的兴趣,树立远大理想等方法激励子女成长,从而尽量消除亲情被阻断这一负面因素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下,子女的学习成绩往往会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如何弥补业已缺损的家庭教育 (四)家庭教育应以表扬为主,增强子女的自信心 比起完整家庭子女来,离异家庭子女更需要关心和爱护。过分的责备只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和自信,造成提防、戒备和疏远他人与社会的心理。反之,如果注意发现儿童的长处,多给一些赞扬和鼓励,就容易造成愉悦的氛围,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五)注意增强子女的挫折承受力,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 父母应当委婉地予以解释父母的真实婚姻,尽可能使孩子以一种平常心看待父母失败的婚姻,减少对家庭的疏离感。

安慰、开导孩子,消除孩子心中的疑虑,以坚强的意志去面对今后人生道路上的大小挫折。 (六)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性,增强其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 有许多父母在离异后与孩子相依为命,把孩子当作生活中的唯一希望,他们对孩子的生活包办代替,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而且,还采取种种办法来限制孩子的活动,生怕孩子出问题。孩子事事不能独立,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这就会造成儿童缺乏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父母,便不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了。 如何弥补业已缺损的家庭教育 (七)注意性别角色教育,正确对待子女同非抚养方父/母的交往 离异家庭父/母应使子女经常与非抚养方父/母往来,并且注意调动亲戚、朋友中的性别资源,给予儿童以适宜的影响,让其性别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高尚的人格,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八)重视子女的品德教育,注重同子女的价值理念的沟通与交流父母要注意多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重视对孩子价值理念的指导。多关心孩子在社会中的行为表现,加强“如何做人”方面的品德教育,让孩子暴露心理需求,以“容孩子独立心理世界,引孩子步入成人世界”启发引导共情说理的教育,培养孩子学习进步,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聪明的父母+自由的孩子——不需扬鞭自奋蹄的家教模式 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摆脱错误而又愚蠢的家教模式 第一,唠叨式。 丈夫的唠叨妻子烦, 妻子唠叨丈夫烦,父母的唠叨孩子烦。 第二,数落式。 唠叨与数落,数落带有谴责性质,比唠叨更恶性,也最容易破坏孩子的学习状态, 肃杀孩子的积极性。 第三,训斥式。动不动就训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对,破坏孩子平和心态 ;或打骂孩子,容易伤害孩子的心理, 第四,达标式。规定孩子考试的平均成绩、名次、 上哪个重点学校。家长将脱离孩子实际的高目标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会很累,加重孩子的精神负担。 第五,疲劳式。学校搞题海,家长加题灾;包办加陪读,陪着孩子,没完没了。 这种做法增加孩子心身疲劳。 第六,操心式。父亲母亲的面孔对孩子有最大的影响。面对家长一张数落的脸, 一张唠叨的脸,一张训斥的脸离异家庭孩子心理缺陷,一张打骂的脸,一张愁眉苦脸的脸,一张催促的脸,孩子在家中从根本上失去了学习的乐趣。父母的这张脸可以直接干扰孩子的情绪,甚至有时候决定了一切。

家庭教育中的“批评艺术” 不在众人面前说孩子的缺点, 不在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烦躁的时候)批评孩子。 不要频繁的批评, 不要侮辱孩子的人格,批评不是简单的训斥,不能不公正,不能不符合实际。 批评者不能是一位没有威信的长者。 送您一把金钥匙——话是开心的钥匙 学会我与自己开心, ——自言自语 自圆其说 自我教育; 学会我与他人开心 , ——学习倾吐 学习沟通 与人合作; 学会我与大家开心, ——学习表达 学习助人 共情同心; 学会我与大家一起开心。 ——以人为本 统筹兼顾 学习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离异家庭孩子心理缺陷,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的家庭教育发展观是时代进步的要求。 话是开心的钥匙学会我与自己开心,学会我与他人开心,学会我与大家开心,学会我与大家一起开心。---------------------------------------------- @健康、平和、快乐、发展——陈锡林 * * 单亲家庭孩子d心理问题与家庭教育 主题:心身健康保健新话系列之第四讲: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与家庭教育 幸福的 家教模式 易生气、警惕性高、两面讨好、投机取巧、好说谎 父母意见分歧 独立、直爽、快乐、大胆、协作、有毅力创造力 民主的 嫉妒、情绪不安、甚至有厌世轻世情绪 忽视的 顽固、冷酷、残忍、怯懦、缺乏自信和自尊心 过于严厉的(经常打骂) 依赖、被动、胆怯、缺乏社会性 过于保护的 任性、骄傲、利己主义、缺乏独立精神,情绪不稳定 溺爱的 消极、顺从、依赖、缺乏自主性 支配性的孩子的性格 父母亲的态度 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聪明的父母,学会如何给孩子成长的自由。

激发孩子自己想要的欲望和需求。 给一个孩子选择的自由、发展的自由,能够使他自主地学习、自动地学习、自觉地学习、自由地学习。教会孩子自己对自己负责的精神,从事着自己感兴趣的学业事业! 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孩子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在家庭教育中,如何掌握批评的艺术? 多用疏导方法,不用、少用强制法。 多说鼓励的话,注意选择用语(信任的语言、鼓励的语言),保护进步的萌芽,鼓励新的起步与始步。 注意学会暗示效应,选择暗示教材,正面鼓励孩子的内部需要和自觉行动。 避一避、缓一缓、冷一冷、笑一笑,选择相宜的冷静处理问题的方式。 想孩子所想,让孩子暴露心理需求。 容孩子独立心理世界,引孩子步入成人世界。 结束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