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刚把宝宝放在爬爬垫上,转身去拿水杯的功夫,就看见11个月的朵朵正啃着地板上的塑料积木,嘴角还沾着刚才掉的饼干渣;刚把积木拿走,她又抓起自己的小袜子往嘴里塞,急得宝妈直跺脚:“这孩子怎么什么都敢吃?说了多少次‘脏’,怎么就是不听?会不会吃坏肚子?是不是养成坏习惯了?”

其实,0-2岁宝宝“见什么咬什么”的行为,不是“坏习惯”,而是成长的“必经课”——他们在用最直接的方式探索世界、缓解不适、寻求安全感。家长要做的不是“强行制止”,而是“安全防护+科学引导”,既满足宝宝的发育需求,又规避安全风险。这不仅能保护宝宝的好奇心,还能帮他建立稳定的情绪和认知能力。

宝宝用嘴巴咬东西,不是“调皮”,而是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信号:

- 口欲期的认知本能: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指出,0-1岁是“口欲敏感期”,宝宝通过嘴巴感知世界(比如咬玩具了解“软”“硬”“凉”的区别),这是他认知能力发展的第一步;

- 出牙的不适缓解:长牙时牙龈会肿胀、发痒,宝宝咬硬东西(比如牙胶)能减轻痛感,这是身体的自我调节;

- 饥饿或口渴的信号:宝宝还不会用语言表达需求,咬东西可能是在说“我饿了”或“我渴了”(比如刚醒时咬手指,可能是想喝奶);

- 情绪的自我安抚:陌生环境、陌生人或妈妈离开时,宝宝会通过咬手指、咬安抚巾来缓解焦虑,这是他的“情绪缓冲器”。

很多家长看到宝宝咬东西,第一反应是“抢”或“骂”,但这样做反而会适得其反:

- 破坏探索欲:宝宝用嘴巴探索时,家长强行拽走物品,会让他觉得“探索是错的”,反而会更执着于咬东西(比如越制止越咬手指);

- 影响安全感:吃手、咬安抚巾是宝宝的“安全行为”,如果被制止,他可能会变得更粘人、爱哭闹,甚至出现情绪波动(比如一直发脾气)。

要满足宝宝的“口需求”,关键是“疏”不是“堵”:

- 把好“安全关”:宝宝能拿到的物品要定期消毒(比如玩具、安抚巾用婴儿消毒液浸泡),避免细小零件(比如电池、硬币),地板、沙发缝要及时清理(比如捡走头发、灰尘);

- 提供“替代物”:出牙时给牙胶、磨牙饼干(选择无添加的),平时给硅胶玩具(比如可咬的长颈鹿玩具),满足他的咬嚼需求;

- 用“转移”代替“制止”:如果宝宝咬不该咬的东西(比如电线、拖鞋),可以用他喜欢的玩具(比如摇铃、绘本)吸引注意力,或者带他去爬爬垫玩,让他忘记咬东西。

如果宝宝出现以下情况,可能是异常信号,需要尽快咨询儿童医生:

- 2岁后仍频繁咬非食物物品(比如泥土、纸张、头发);

- 伴随发育迟缓(比如1岁还不会叫“妈妈”、不会爬);

- 情绪异常(比如一直哭闹、不跟人互动、对玩具没兴趣)。

这些可能是异食癖(微量元素缺乏,比如铁、锌)、自闭症或发育迟缓的表现,需要早干预。

宝宝的“口探索”,是他对世界的第一次“提问”。用“护”代替“堵”,既能让他安全地满足好奇心,又能帮他建立对世界的信任。只要做好安全防护,耐心引导,宝宝会自然度过这个阶段,成长为更勇敢、更有探索欲的孩子。

你家宝宝有没有过“口探索”的趣事?比如咬过最奇怪的东西是什么?评论区聊聊,我们一起分享育儿小技巧~